联合早报 新中建交30周年论坛

通商中国主席 李奕贤 讲稿 

2020年12月3日早9点 

尊敬的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先生 

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先生 

各位线上参与的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新中建交30周年之际,在今年的“新中论坛”上和大家见面。也感谢《联合早报》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能在这非常时期,继续在线上保持联系与交流。 

新中关系发展初期  

我们庆祝新中建交30周年这30年以来,新中关系发展良好。从开始的一棵幼苗,至今成长为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新中关系内容丰富多彩, 广泛且深厚,非三言两语可以形容。我有幸自1996年起,参与了苏州工业园的建设,以及之后26年新加坡与中国在国,省和市级的多项会议和合作项目, 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迅速而令人震撼的发展。作为中国的友人,能看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她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我感到无限的高兴和钦佩。 

了解今天的新中关系发展,我们可以回顾新中关系的发展历程。基于地缘政治原因,新加坡决定等到马来西亚和印尼和中国建交之后,才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但是李光耀政府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妨碍新中在1990正式建交之前的高层接触。 1976年李光耀访华,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这两位伟人的认识,默契和友谊,奠定了两国未来40年的合作基础。 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因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重复。  

为中国以外,唯一以华人为主,组成的社会,新加坡是中国早期发展的一个有用的参考模式。 李光耀了解这一点,并相信中国会发展起来,而且取得成功。所以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后,就开始积极的探索合作的方式。 1994苏州工业园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了。 

自1994年起,两国平均每十年开一个新的国与国 (G to G) 的合作项目。新加坡设法了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并竭尽所能,动员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配合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和中方共同建设,开发项目,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和学习新知识。 

如果把三个国家级合作项目,即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比喻成“新中合作交响乐”的三个主旋律,那么在这首扣人心弦的曲子里,还有无数其他项目谱写的精彩乐章, 覆盖了中国在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战略:从东北的渤海湾,京津冀经济走廊,到华东的长三角,华南的大湾区,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新加坡的企业都能找到意义深远的项目:譬如广州知识城、新川科技创新园、南京科技生态岛,河南新加坡物流园以及2018年启动,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这些 “企业带头,政府支持的合作项目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代表性。   

新中关系发展成果 

实上, 新中的经贸合作自1990年建交以来,两国双边经贸联系不断的在质与量方面提升。双边贸易额过去30年大幅增长超过25倍,去年达到1373亿新元。中国在2013年首次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也在同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国。 

着经贸合作的推进, 两国人民的接触, 相互了解的机会也增加了。 中1985年开始通航后,两国之间的人流也不断增加。在冠病疫情暴发前,每天有100多趟航班、将近1万人往来两国之间工作、经商、求学和旅游。单在2018年,往返新加坡和中国的旅客就超过400万人次,这是1990年建交时的40倍。 

新中合作机制 

新中关系之所以这么牢固,踏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30年来双方政府都凭着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有系统的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机制这就包括在2004年启动由两国副总理担任联合主席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再过几天, JCBC将召开第16次会议。 

了中央政府的JCBC机制, 新加坡和中国8个省市, 也建立了省级的合作机制最早成立的是1993年启动的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2019年启动的新加坡-上海合作理事会则代表最新成立的直辖市合作机制。这8各理事会覆盖了中国的主要的经济区域,多年来催化推动和更新配合当地当时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双方企业各种投资与贸易的机会。新加坡和中国地方的合作, 可说是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人才培训和交流 

基于新中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有着共同的传承, 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也自然成为了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1990年起,每年都有中国官员在新加坡合作计划,到本地做短期培训。 新加坡政府公共服务署也和中国中组部联办的中国-新加坡领导力论坛。除了政府之间的培训项目,新加坡的大学,企业基金,民办商会等都参与了人才培训和交流。自90年代以来,约有5万名中国领导干部到新加坡学习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等课程。新中双方都相信人力发展是立国之本所以双方投入大量资源,实行“以人为本,全民教育,科教兴国,精英治国重要政策。 

了在人力资源的合作,新中政府也在多个领域进行密切沟通,分享经验。在法律方面,律政部积极加强新中法律界的交流,包括设立新中法律合作委员会、新加坡-中国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 在文化方面,新加坡文物保存中心与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合作,交换文物修复和研究领域的心得 

展望未来 

望未来,新中合作将迎来三大机遇:(1) 亚洲世纪中的区域发展、(2)中国城镇化发展,以(3)及一带一路倡议。 

亚洲世纪中的区域发展 

在未来20到30年内,亚洲将继续保持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的领先地位,而中国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东南亚和南亚大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将进入相对高速的增长阶段中产阶级将不断扩大,消费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博社11月的一则报道1就预测,到了2050年,亚洲将拥有全球过半的人口和经济产值。未来30年内,亚洲很可能汇集世界三大经济体:中国将在2035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印度将在2033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了2050年,印尼也可能成为前三大经济体 

然而因人口老化,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在2040年后明显放缓,但是, 亚太地区本区域里还有其他国家的人口相对年轻,而国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这个大区域还是具备增长的条件和需要,提供了持续发展和增长的良好环境。  

中国城镇化所带来的机遇 

 根据统计,2019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所以中国城镇化率还会继续提高。中国过去40年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镇化的扩大和深入。 所以接下来20年的城镇化演进,也会刺激内需,催化经济转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2, 今年可能超越马来西亚。但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发达沿海消费需求的体量和内容就会更欧美城市。 在经济发展方面,它们的经济结构,更会趋向知识型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所以未来的新中合作,也会进一步从初步体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转向人才密集的知识产业高端服务业。这包括传统的会计、律师、金融等专业服务,还有正在迅速发展的大数据、5G通讯智能教育,远程医疗,高端托儿和各种个性化服务行业。 

谈到教育事业, 新中和东亚国家都传承了儒家文化, 家长把孩子的教育,都看成是人生第一大事。 教育行业在这些国家里,都是亿元大行业, 新加坡也不例外。世界排名前列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备受推崇的新加坡语教育, 和新加坡正在积极推动的“终身学习计划”,都可以成为我们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面对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向新中的社会对医疗个人化、量身定制的服务必将上涨。 新加坡作为国际认可的医疗中心,而又有健全的医保,康老,养老和终生学习的制度, 也提供了双方未来10-20合作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中国是全球科研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去年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申请最多专利的国家,去年共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了超过5万8000个专利3。不过,即便中国的科研领域发展迅速,也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包揽全天下的科研研究,中国国内的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人员合作发展精深研究。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公司都有机会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科研人员的合作机会 

最近,阿里巴巴、腾讯、抖音等多个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在新加坡落户, 成立区域总部,开拓东南亚和亚太区的业务。新加坡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迈向区域和世界。 

一带一路带来无限机遇 

说到“走出去”4, 新加坡和中国早在2010年就探讨如何鼓励双方企业,以新加坡为平台,联合开发第三市场的可行性。中国在2013年宣布了“一带一路倡议之后这个概念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响应, 原因是相当部分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硬件软件普遍匮乏。这些缺口严重的制约它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同时也无法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时的给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大方向,此后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机制成立之后, 加上这几年的磨合,一带一路的合作模式日趋成熟,并且开始发挥作用。 

根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出的项目总金额突破4万亿美元,已规划或在建一带一路项目共计3164个。其中,1574个项目被列为中国参与项目,总金额为 2.1万亿美元。 

庆幸的是,新加坡能在“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双向投资, 扮演了一个智能枢纽的作用。根据估计,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大约三分之一经由新加坡流向其他国家。相反的, 有85% 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在华投资, 是通过新加坡而流向中国的。 

在冠病疫情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输送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利用成立不久, 衔接加坡-重庆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货物流量明显,保障新中食品和医疗物资畅通无阻的重任。  

通商中国扮演的角色  

最后, 考虑到线下与会者不太了解通商中国的职能, 我在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2007年11月,通商中国是李光耀先生和到访的温家宝总理的见证之下成立的。当时李光耀先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加深新加坡的精英和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 以便更好的掌握好中国的时局,商机和机遇。所以,通商中国自成立以来, 就针对企业,个人和学生,积极推动知识分享,系统性学习,建立人脉,鼓励交流。 

通商中国2010年起,每年都举办高层次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这是本地首个以华语为主的国际论坛,目的是让来自中西方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能聚集在一起针对经济课题进行直接的交流。我们的另一个旗舰活动,就是通商中国奖”。自2010年起,这个奖项褒扬27杰出商界人士、企业家、专业人士、企业与组织。他们在各自领域都为新中经贸往来,友好关系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藉此奖项,通商中国希望树立更多楷模,激励国人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中流砥柱。 

此外通商中国也不遗余力,推动年轻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今年我们原本要拍送500名新加坡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去实习半年,让年轻人亲身感受中国的风土民情和工作环境。接着疫情的好转,我们希望明年落实是这个计划。 

总结 

 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中国,GDP仅为香港的5倍,人均GDP远低于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1990年的中国,内忧外患,政治孤立。 

30年后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 若按购买力平价(PPP)来看,现在已经排在世界第一位。 

就像战后的日本,早期的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经验, 中国的迅速崛起, 除了本身的努力,也有赖于一个包容,公平,有秩序,游戏规则清晰的外部环境。然而, 这个相对和平和有利发展的大环境正备受挑战。  

不过我有信心,只要新和区域国家紧密合作, 联合国际友人,支持和推动多边协作,我们必能 探索出一条平稳,互利,共荣的发展道路。让我们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带来和平,发展和繁荣。近期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也表达意愿加入CPTPP, 这也是很好的消息。 

最后, 让我衷心祝愿新中合作再创辉煌,未来30年再攀高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