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利教授: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
和美中华经济与商业讲席教授基金讲座在10月14日于新加坡管理大学再次掀开序幕。今年讲座的主讲嘉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杨大利教授。随后在讨论环节,则分别邀请到来自新加坡海峡时报新闻组副编辑白胜晖先生及史丹福大学的Andrew G. Walder 教授两位嘉宾,联合杨教授和在场观众进行交流。
讲座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吸引了近300名嘉宾出席聆听演讲嘉宾探讨中国领导在未来治理国家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杨大利教授首先简单介绍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他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已有显著的增长,不仅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亚洲另一大国—印度,国民平均寿命也增至77岁。另外,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法,中国也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仅如此,杨教授也分享了皮尤研究中心最近所发表的一项报告,此报告调查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的乐观指数1。报告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的乐观指数为世界第二,这说明了中国人一般对未来发展都感到十分乐观,相对于其他大国,他们普遍上对未来充满希望。为此,杨教授表示从种种的社会和经济上的发展速度来看,中国人民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
然而,杨教授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在过去30余年里蓬勃发展,人民也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但该国仍有许多挑战必须应对,例如,贪污腐败、环境污染及互联网的影响力所带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使中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导致部分人民,尤其是政府官员,缺乏安全感。
中国主席习近平以及他所率领的新领导层上任以来,为了稳住民心并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极力反腐,但是中国国内棘手的问题仍层出不穷。杨教授认为,随着四中全会的举行,各界可从中了解中国政府将如何进一步应对各种挑战。
主题演讲后,活动来到了分享讨论环节。白胜晖先生重点指出中国领导层在施行各政策时须取得一个平衡。他以汽车的增长及环境污染两个例子,分享了中国取得平衡的重要性及挑战。中产阶级快速增长的趋势,意味着消费能力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中国放宽了拥有车辆的政策,让越来越多人民有能力拥有自己的车子,2010年的汽车总销售量甚至逾1千800万辆。然而,车辆的增加却也造成中国公路上出现大阻塞,马路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不仅造成交通极大的负担,也污染了空气,使得中国许多大城市的污染指数长期属于不健康水平。此外,中国对工业排放的疏于管制,也造成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如,中国江苏太湖的污染状况。这些问题都一再地反映中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平衡社会压力及保护环境的挣扎。
Walder教授则表示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因此国际社会应给予中国政府时间来解决其问题。他也建议制定一个时间表,以便更好地反映该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已奏效。另外,他也建议中国政府可在其制度上有所调整,以便更好地解决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杨教授最后总结分享,提及四中全会将在十月展开,该会将主要探讨如何“依法治国”,他预料领导层有可能会给予法庭更多执法的权力。
本次活动由新加坡管理大学和通商中国联合主办,和美集团鼎力赞助。分享及答问环节主席为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邓特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