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中国、《联合早报》和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于今年10月26日,在报业中心礼堂携手联办“新跃当代中国讲座”系列,探讨“都市文化遗产保护:去留与得失”。讲座演讲嘉宾为来自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终身名誉教授夏铸九,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讲座主席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教授。
在这场长达4小时的讲座里,出席的大约300名观众倾心聆听演讲者们分享真知灼见,了解台湾殖民现代性保存的争议;及认识上海的建筑文脉和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最后也分享了本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博弈。
夏铸九教授首先通过台北监狱保存的个案,探讨殖民现代性的保存。他认为都市文化遗产不应为了拆而拆,为了保护而保护。人们必须明白这些建筑背后的意义,它的故事及它所象征的历史。对夏教授来说,相对于拆建,保留遗产更是一种成熟的发展。
另一名演讲者郑时龄教授则针对上海建筑文化历史保护进行反思。由于早期的上海有不少外国建筑师,而他们也引进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造就了如今上海这个万国建筑风格聚集的城市。虽然有些建筑在文革时遭到破坏,但政府及民众都已逐渐开始重视建筑文化遗产的保留,成功推展了不少项目。郑教授也认同夏教授,认为保留亦是发展。
到了答问环节,现场观众踊跃发问,对都市遗产的保育,提出各自的疑问、担忧和看法、而专家们都乐于分享自身的看法,并鼓励民众多参与本身城市建设的对话。席间,王才强教授也介绍了来自新加坡,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何培斌教授,他同时也是香港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在分享香港城市文化遗产保育经验的时候,他表示香港政府自皇后码头事件后,已逐渐开始关注香港民众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
在为讲座作总结时,王才强教授将新加坡土地面积有限的问题,比喻成一个抽屉里的有限空间,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的使用是新加坡面对的恒久困难。然而,王教授觉得新加坡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方面还算是有不错的成果,目前市区重建局总共保留了约7100座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建筑。但是,除了政府政策之外,王教授也鼓励民间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讲座于傍晚时分圆满结束,出席的300位观众对当下中国社会所面对的发展与遗产保留的争议,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讲座也增进了公众对中国其中一个社会横切面的认识,进而能对中国广袤多元的社会,拼凑出更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