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结业典礼

2013年5月的最后一天,标志着第二届“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这个非常课程的完美完结,同时也标志着20名“中国通”企业之星,踏上与中国成功接轨这个非凡旅程的开始。在短短的三个月,来自不同领域的商界翘楚、高层主管及企业第二代领袖,通过课程提升了对中国企业的精神面貌、商业环境及经济模式的了解。已经正式毕业的他们,也将正式受邀加入“慧眼中国汇”,一个由首届“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于2012年发起的校友会。“慧眼中国汇”旨在汇集历届毕业的双语双文化精英人才,建立商业网络,延续深厚友谊。

“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的结业典礼假新加坡港丽大酒店(Conrad Centennial Singapore)举行,主宾为新加坡卫生部长及通商中国顾问,颜金勇先生。约100名嘉宾出席了结业典礼,其中包括通商中国董事以及南洋商学院的代表。

颜金勇部长在结业典礼上提到:“中国目前有一种说法: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而思维是王牌。我们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的学员,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学历和能力是不可置疑的。现在参加了研修班,有了人脉的扩展,思维的修养,有了金牌和王牌,事业目标志在必得。”

结业典礼的亮点环节,是当颜金勇部长在结业仪式上,再平板电脑上书写了一个“悟”字,在于代表学员们在结业之际已成功“有所体会、有所发现、有所明了、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准备踏上与中国接轨,一段非凡旅程的开始。部长也颁发毕业证书给2013年研修班的20名学员。

“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是由通商中国及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联合主办,是全亚洲唯一一项涵盖面广,为学员带来深刻体验的商业管理课程。课程的课堂授课部分,由本区域多个智囊机构和大学对中国课题有深入认识的讲师与专家,和学员一起深度透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面貌。除此之外,研修班更安排学员在第二学段亲自到中国考察一周,亲身体验中国商道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二学段的神州之旅由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通商中国董事,李奕贤先生率领。学员们远赴中国北京、西安与延安,进行为期一周的〝红色之旅〞。他们亲临西安和延安以对中国的古文化和近代的革命史实,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由李奕贤高级政务部长率领团队,学员们不仅获得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亲自接待,也有机会与当地政府要员和企业领袖近距离交流,从而更精确的了解中国的社会与精神面貌。通商中国董事会的鼎力支持以及积极参与,正是〝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与众不同、其他一般管理课程无法媲美之处。

研修班初始,学员们对于中国仍然充满疑问。但经历过三周密集的课程与无数的交流活动后,学员们对瞬息万变的中国格局有更敏锐的触觉,更能掌握在中国的经商之道,作出更精准的商业决定,成功与中国接轨。

新加坡远东机构的董事苏丽丝女士,是20名学员之一。在谈到课程所取得的成效时,苏女士说:“课程不仅精简扼要的介绍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多元化,以及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环境唇齿相依的联系。在这三个星期里所接触的人与事物,都是难能可贵的经验,让我能更好地掌握当下中国脉动,做出更精准的商业决定。”

为了对促进新中关系略尽绵力,学员们主动发起了捐款活动,在短短的4星期内为视障慈善团体爱百福(Bethel)筹得了人民币10万元。爱百福是针对中国盲童孤儿进行免费救助、教育和培训的非营利机构,服务还包括安排盲童的寄养和职业配对等等。研修班学员代表,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行长兼企业及金融客户部中国区副总裁罗龙翔先生宣布,所筹得的善款将用来助养孤儿并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而孤儿们则会通过书信定期向学员汇报他们的近况。

罗龙翔先生说:“尽管我在中国工作已将近5年,身临其境感受两地文化的差异,然而我仍觉得这个课程的内容具有极佳的深广度,包括了商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也涵盖了很多细节。另外,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商界领袖和政府要员交流的机会,和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加深了我对中国商道的了解,也提高了我的中国商数。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体验,特别是学员之间所建立的深厚友谊,这证明了这个研修班也是个广结知交的最佳平台。”

南洋商学院代院长,杨贤卿教授表示:“‘慧眼中国高级领袖研修班’的独特性充分展现了南洋商学院与其它顶尖商学院的不同之处。作为一座连接东西方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南洋商学院提供的课程巧妙地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的知识以及其商道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员们在这次中国体验之旅当中不仅成功的‘领悟’中国,也建立了非常可贵的深厚友谊,为此我深感欣慰。”

通商中国主席,蔡天宝先生在结业典礼的致辞中表示:“毕业才是旅程真正的开始。中国的时局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现今不积极的跟进,日后将会更难适从。在此,我要鼓励各位学员以身作则多参加通商中国所主办的活动,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鼓励身边的企业伙伴和朋友们参加,以便协助新加坡栽培更多双语双文化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