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通商中国与《联合早报》首次以饮食文化为主题,于2013年6月8日举办了“名人演说系列”之“舌尖上的文化”,吸引超过 450人出席。两位主讲嘉宾焦桐与梁文道,通过对两岸三地以及新加坡饮食的研究和探索,窥探华人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饮食文化如何反映社会的变迁,以及百味杂陈的人生。
论坛率先邀请焦桐介绍充满乡土文化的台湾菜色,焦老师的演讲配合所准备的照片,参与者看了无不如临其境、垂涎三尺。焦桐1956年生于高雄市,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饮食评鉴家,目前是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他曾出版的著作包括诗集《焦桐诗集:1980-1993》、台湾味道三部曲 –《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等。由于他的背景,他的作品常巧妙的结合文学、政治与饮食文化,以严肃又戏谑的语言串联在一起。他的诗作也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畅销世界各地。
焦桐在谈到台湾食品的独有特色时,谈到了饮食与乡愁之间的关系。因为政治历史因素,来自中国大陆省份的美食,都带有很强的文化符号,即便不是来自同样的省份,这些食品,满足了一代人对他们各自故乡的思念与企盼。台湾也聚集了各地的美食,有客家面、温州馄饨、加州牛肉面等以地方命名的食品,但其实这些食品在客家地区、温州和加州根本找不到,或不如在台湾受欢迎,就如海南鸡饭源自新加坡,在海南岛根本找不到一样。焦桐借这几个例子说明台湾的味道,已受到了社会历史因素如战争、殖民、移民的影响,其饮食文化犹如一种混血美学,蹦跳出闽南气质,客家精神以及日本风貌。焦桐演讲时虽表情严肃,却不时语出惊人,幽默有趣的演讲让与会者轻松的了解台湾独有的饮食文化。
紧接着,梁文道则以哲学的角度谈华人社会的饮食文化。梁文道1970年出生于香港,在台湾成长,1985年回港升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曾任多个非政府组织及艺术团体董事和主席,现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梁文道认为任何饮食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并和其语言紧密挂钩。因此,想要理解中华文化,也能从饮食和语言中略有领会。梁文道以“吃苦”为例,解释“苦”这一味觉,原本是让人类籍以尝知毒性,维护生命的一种味觉,但华人却征服了“吃苦”,崇尚“吃苦”者,还成功将“苦”的代表食品–苦瓜烹煮成桌上佳肴,充分体现了“吃苦”这个文化符号在饮食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紧密联系,折射出深藏在华人集体记忆里头所崇尚的价值观。
在听过两位嘉宾精彩有趣的演讲后,论坛主席李楚琳立即开展答问环节。李女士是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建馆115年以来的首位女馆长。她在总结了两位的演讲后便开放让与会者发问。通商中国会员李秉宣博士向两位演讲者请教他们对新加坡fusion菜肴(东西方融合菜肴)的看法,并问两位觉得fusion是否是一种混乱的烹饪现象,而吃fusion又应该使用中式的筷子,还是西式的刀叉呢?焦桐认为新加坡的fusion做得恰到好处,一点也不混乱,而既然菜肴是由中餐发展延伸,用筷子也会比较恰当舒服。梁文道则认为新加坡的fusion菜肴其实在很早就有了,如娘惹菜肴就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fusion菜肴,目前已是新加坡的特色菜肴。为此,梁文道也觉得新加坡的fusion其实做得非常好,并没有混乱的现象。
另一位与会者,22岁的学生郭旺霖也提出新加坡小贩面对后继无人的难题,担心不久的将来新加坡小贩将彻底消失。梁文道坦言新加坡近二、三十年来全国努力迈向中产阶级,许多小贩也不尊重自己的职业、都希望子女做医生、律师等,而子女学成后一般也不愿继承父母当小贩,因此小贩的消失是必然的趋势。
由《联合早报》与通商中国联合举办的“名人演说系列”始于2008年,是一项高质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论坛,每年邀请各界知名人士来新加坡主讲,并与新加坡公众分享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课题。此论坛也获得新加坡报业控股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