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体验学习之旅 – 体验上海的繁华和北京的悠远历史

2013年12月13至22日,通商中国连续第四年为属下青年组成员,在中国上海和北京展开了为期十天的“通商中国青年组中国体验学习之旅”。活动获得中国国家汉语办公室(汉办)的支持。

通商中国希望通过企业参访、文化的浸濡以及与当地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参与活动的新加坡青年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当代中国惊天动地的变化,加深对神州大地的了解。此次旅程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让这批新加坡未来的栋梁在沿途中多用华文华语与当地青年交流,在汲取语言文化之精髓的同时,也建立起新中两国青年牢固的友谊网络,有助于推动将来两国稳健的双边交流。

今年参与旅程的共有20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和华侨中学的新加坡青年,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却同样秉持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强烈好奇。其中,获选参加此次学习之旅的四名初院(高中)学生皆是“第六届中国通识研讨会”最佳优秀论文奖得主。

开幕式以及同当地中国学生交流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欢迎仪式暨交流会上,两国学生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双方围绕着“新中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学习差异与未来工作计划”这一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而在另一个与来自复旦大学的留学生和中国同学的交流分享会上,青年组积极地讨论在中国和新加坡上学和实习的区别。青年组也聆听了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们的一堂课,加深他们对中国环境保护和发展机会的了解。

除了在课堂的交流,同学们也在同济大学沙永捷教授以及两位助理的带领下,到鲜有游人的世博园未来世界展区以及古城区城隍庙一带的民宅,了解上海城市规划的挑战。沙教授在冬雨中为同学们耐心讲解,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关心,也让同学们对上海有了超越表面、更深一层的认识。

当被问及与中国学生互动的经验,就读于华侨中学(高中部)的林彦宏表示,之前修读中国通识,多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经济、政治及文化。“这次学习之旅让我获益不浅的是它让我们与当地学生们有直接交流的机会,从个人层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维。这都是我们从课本中所学习不到的体验和知识。”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林建均则分享与当地学生交流之后的反思:“首先,新加坡人应知足,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其次,不要安于现状,要勇敢跨出舒适的框框。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们除了更了解中国,也能从中更了解自己,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聆听驻中国新加坡人士的经验之谈

学习之旅行程的亮点之一,就是邀请离乡背井到中国打拼的新加坡成功人士,与青年学生们分享个中的苦与乐。

青年组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的邀请,拜会王首毅总领事和池兆森副总领事,并获得他们拨冗与学生们恳切交流。除此之外,经济发展局、企业发展局、新加坡旅游局上海分部及联系新加坡的主要代表,也齐聚到总领事馆向学生们介绍他们主要的职能,以及他们各自如何在负责的领域中推广以及促进新中关系。在总领事馆慷慨安排的午餐会上,学生们也有机会与正、副总领事,以及各政府机构的代表进行了亲切而坦诚的互动,委实是一次机会难逢的交流。

另一个深入而诚恳的交流会,则是与上海新加坡商会的会员在兰奇餐馆(Frankie’s Place)与青年组共进晚餐,在享受新加坡美食的当儿,轻松交流。几位商界前辈都非常乐意与青年组分享他们在华多年所积累的经验,也为青年组提供了不少帖示,并且建议他们尽快进入中国市场,并着眼于长期目标,而不要只在乎眼前的薪酬或经济利益。

《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顾功垒女士,则是与青年组精彩分享了在中国和新加坡当记者的差异,以及在中国跑新闻所面临的局限和挑战。顾女士回顾她刚被派到重庆当特派的时候,就碰上薄熙来事件。学生们通过聆听她回顾报导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更了解新闻工作的乐趣和挑战。

在北京,青年组也和动能之星(Kinetic ONE)公司创始人兼纪录片制作人陈惜惜女士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陈女士坦率地发表了对于新媒体崛起和中国审查制度的看法。她也提醒青年组成员,中国的机遇无所不在:“在中国,一切都比较困难,但万事皆有可能。”她和她团队的分享,让学生们看到在中国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经营事业,实现梦想,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现就读于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彭馨惠说:“这次的旅程让我们有个难得的机会与商业人士交流,令我获益不浅,而我也学会了怎么开启话题和维持这段联系。”

参访新加坡企业

新加坡企业方面,青年组在上海参访了面包新语(BreadTalk)、桦洁商贸(CHARLES & KEITH)和胜德建筑与规划工程所设计有限公司(Cendes International), 了解这些新加坡公司在中国的运作以及它们如何改革以迎合当地市场。这些企业的管理层甚或创办人,包括面包新语的吴经理,桦洁的张经理以及胜德的洪先生,都不吝拨出宝贵的时间,分享他们的心得,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参与文化活动

除了企业参访,此次的学习之旅也安排了许多活动,让青年组学生有机会沉浸在中国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有趣的传统剪纸艺术、寓教于食的包饺子和馄饨课,以及让同学们有机会现场着墨挥毫的书画课,让同学们通过生动的课程活动,从生活和艺术层面,增加对中国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了解,同时玩得不亦乐乎。

青年组也参访了孔子学院总部,以及位于总部内的中国文化体验中心,通过音频、视频、投影和试穿古典戏曲戏服等多媒体互动形式,一窥这神州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与汉办代表交流时,青年组各自总结了此行的经历与收获,并对汉办的支持表示由衷的谢意。

另外,青年组还登上东方明珠塔的观光层欣赏夜景,从263米高空一睹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商业中心的魅力。他们也有机会参观闻名遐迩的千年水乡古镇朱家角,欣赏古风犹存的迷人风景,以及小镇的独特风韵。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翁进坤对各个文化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让青年组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文化,这种体验并不是普通旅客所能获得的。他表示:“我们不应该把与中国的关系视为仅仅是商业利益方面的关系,除了发展经济或政治关系,文化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两国关系才能深刻持久。”

新加坡的定位以及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

在与专业人士和学生交流的同时,青年组也反思了新加坡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下,所处的位置和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新加坡的优势。

正如几位新加坡上海商会的资深企业家,以及在中国实习的学生所言,“新加坡”是一个可靠、专业和高效率的象征,新加坡品牌在中国享有盛名。但也正因为如此,所有在海外的新加坡人更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必须维护这得来不易的良好声誉。

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的黄慧婷表示:“新加坡目前的位置是有利的,但我们时时反省并自我更新。我们现在尚有一点新加坡品牌和双语能力的优势。可是和当地的学生们交流后,我发现他们的英语能力也在快速加强,而他们毫无疑问比我们更了解中国。作为新加坡人,是时候反思我们还可以在哪方面加强我们的优势,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带着这些需反复思考的问题,通商中国青年组结束了为期十天的中国体验学习之旅。虽然行程短暂,但其内容的深度和涵盖面的广度却不是一般走马观花的普通旅行所能媲美的。此行不仅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为他们将来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这10天在中国的亲身体验,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团长李颖盈表示:“犹如通商中国的口号‘双语双文化,世界无限大’,这次的学习之旅让我意识到新加坡学生必须具备双语的能力和双文化的优势。除了对新加坡的了解,也应该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利用这两个优势,促进新中双方的互惠共荣。我们希望这次旅程所播下的友谊种子,会在未来结出璀璨的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