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组沉浸在中国的大环境中,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通商中国于2010年首次推出“北京冬令营”,让通商中国青年组成员到中国北京亲临其境感知中国。今年青年组再次负起策划“中国体验学习之旅”的重任,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更多不同的元素,让学习之旅更有深度。通商中国致力于发掘与培育双语双文化青年,希望通过“中国体验学习之旅”让青年组沉浸在大环境之中,激发他们对中国与中华文化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中国现代发展的认识。
今年参与此浸濡计划的青年组成员除了三所新加坡大学的学生外,也有4位是来自两所理工学院的学生。19位朝气蓬勃的青年组成员虽然在不同的学府上课、主修不同的科系,但他们都是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一群年轻人,希望能借此行亲身体验书本中所看不到的中国。青年组可从参访中国和新加坡企业之中了解他们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创业所遇到的挑战、从与论坛主讲嘉宾的深层交流中学习如何把握商机、从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及文化,并建立友谊与联系,冀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进行深度的合作。
12月10日,青年组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北京,开始进行9天的中国体验学习之旅。由于北京近来的气候几乎都在摄氏5度以下,因此一抵达机场,迎接他们的,是凛凛的寒风。然而这并没有冷却通商中国青年组每一位成员的心,他们仍是热血澎湃的期待北京之旅的开始…
参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与中国大学生进行交流:其实我们都一样!
此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让青年组了解当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青年组参观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与当地的国际学生一起上了一堂华文课。看到国际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华语,更激励青年组要好好的掌握我们的母语。
在对外经贸大学,青年组就参观了一个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安东中国学图书馆”。图书馆面积不大,却收集了不少关于中国的中英文书籍,也收藏了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清朝光绪皇帝婚宴上所用的碟子、明朝的书画、第一本在欧洲出版有关中国的书籍等。青年组对于能近距离接触这些文化遗产都兴奋不已,频频向过利培德主任发问,上了宝贵的一课。
为了让青年组有机会与当地学生交流,他们也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场论坛。青年们除了探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与社会媒体所带来的效应”外,也为新中两地青年在使用TWITTER和FACEBOOK 或新浪微波和人人网做了比较。讨论声与笑声交叉其中,两地青年宛如识别多年的好友相聚,毫无隔膜。经过轻松的交流,他们发现其实新中两地的青年所关注的话题极为相似,对生活中所发生的震撼事件以及朋友之间所发生的琐事都会在网上发表意见。论坛结束后,青年们拍照留念,也交换联系方式,希望能通过社交网站延续友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宏亮同学,对于有这个难得的机会与新加坡学生交流,感到非常兴奋。他说:“交流后,我对之前的看法有所改变,也发现新加坡学生对新媒体的看法和北京学生的看法相似。我希望能亲自到新加坡去看看。”
对于一些第一次到中国的青年组成员,他们之前对中国的印象是居多严禁、认为中国青年是被压抑的一群。但在交流后,他们都有了新的领悟,明白两地青年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其实都很相似,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杨明慧就是一个例子。她说:“我发现中国的社会其实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言论闭塞,中国学生还是有很大的言论自由,他们也常在社交网站上抒发情绪,就跟我们一样。”
青年组也到清华大学参观其校园,并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同参与一场分享会,而其中就有几位是到清华留学的新加坡籍学生。由于亲生体验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他们认为在中国硬式教育的体制下竞争较为激烈,因此中国学生都比较积极,他们也并不怕犯错或被他人取笑。这种态度不仅限于课堂上,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很努力的争取以达到目标。相比之下新加坡人的生活较安逸,因此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新加坡人效仿。
驻中国新加坡人士分享会:经验之谈
学习之旅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邀请了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新加坡人士,与青年组分享他们离乡背景到充满商机的中国发展时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分享嘉宾都是在中国从事不同行业的成功例子,有媒体工作者、网站创办人、房地产发展商、投资顾问等等。
第一个分享会的嘉宾是联合早报驻北京首席特派员韩咏红和牛人酷网站创办人陈惜惜。韩咏红六年前被委任为联合早报驻北京特派员,开始了在中国的记者生涯。她生动的分析了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趋势,并指出中国每天平均就有八千万条微博,互联网显然已成为中国人民发表意见的平台。接着,陈惜惜分享了她在中国创业和创办牛人库网站的过程。她刚开始时对创办网站完全毫无头绪,但是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对设立网站有经验的人,并跃跃一试。之后就创立了牛人库这个以年轻人为对象的网站。
两位嘉宾认为新加坡人的优势,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国际化,在工作程序方面也非常强调高效率。她们也提醒青年组中国的机遇无所不在,只要有机会就必须把握,并要勇于尝试,就算遇到困难也不要退缩。这些对青年组都是金玉良言。
修读义安理工学院华文传媒系的陈韵儿在分享会后表示能听到两位资深的媒体人分享她们在中国得经历,给了她很大得启发。她说:“我了解到媒体与企业其实是不可划分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发言的渠道,因此不管企业或是其公关方面,它们都采用新媒体来传达讯息,这已成了一个重要的趋势。”
另一个分享会则是通过中国新加坡商会,邀请了各行各业的新加坡在华人士与青年组共进晚餐,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交流。中国新加坡商会秘书长黄元龙、凯德置地(中国)企业服务总裁陈培进等驻华新加坡人士,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青年组分享他们在华多年所积累的经验。这些“前辈”也为青年组提供了不少帖示,如中国与新加坡职场文化的不同,经商时所遇到的法律问题等,都是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知识。
现就读于国立大学商学院的苏伟勋平时就喜欢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交谈,建立友谊,他说:“能有机会同时间与这么多位驻北京工作的新加坡人交流,实在难得。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一些“内幕”,为我们年轻人日后到中国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
参访中国企业和新加坡企业
为了让青年组了解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屹立不倒 ,和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把握商机,青年组参访了中国企业北京华腾示范米业有限公司和北京啤酒朝日有限公司、台湾企业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新加坡企业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凯发有限公司。
青年组在参访新加坡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时,企业服务总裁陈培进带青年组到其位于市区的示范公寓参观,也详细的向他们讲解凯德置地中国分公司的运作以及针对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陈总裁耐心的讲解中,青年组也体会到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规划,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城市采用适合当地的行销模式,而且必须抓紧时机,做出有效的对策。有学生认为凯德置地成功的把新加坡经营和管理房地产的模式转移到中国,确实促进了新中两国的经济合作和长远关系。
在参访了这些企业后,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系的杨淑玲了解一个好的公司背后都有一个良好的组织和完善的流程。她说:“我对北京华腾示范米业有限公司的印象最深刻,因为这间公司的规模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公司只有30多名员工,每年却能生产2万余吨的精米。他们也连续多年被中国国家粮食行业协会和北京商务局评选为“放心米”和“先进技术企业”可见他们对所生产的米的要求非常高。”
游览文化和历史古迹
要对中国的悠久历史有所了解,就必须游览其历史古迹。
如今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已经成为每天清晨广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国人民以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深沉挚爱和美好祝福。青年组也起个大早到天安门与当地人民一同观赏升旗仪式,除了感受其庄严雄壮,也感受到中国人民爱国的心。
所谓“不登长城非好汉”,到中国必定要到万里长城感受其壮观巍峨。青年组不只顺利的登上“居雍关”,还在其中一个炮台开了小型的“长城派对”为青年组成员叶丽玲庆祝生日。众人在长城上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别有一番滋味,也让丽玲感动不已。
寻访古迹后,青年组也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了现代中国的骄傲–“鸟巢”中国奥林匹克体育场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童心未泯的青年组,在空旷的奥林匹克公园放风筝、嬉戏、追逐、拍照留念,放开胸怀享受寒冷的冬天,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体验。
青年组也参观了北京著名的艺术区798,感染当地的艺术气息,也看到现代中国艺术异彩纷呈的发展态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9天的“中国体验学习之旅” 匆匆的过去了,但青年组此行收获匪浅。他们不仅从许多驻华的企业领导人得到在中国创业和守业的第一手资料,也从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更深一层的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更难得的是与当地的学生建立了新的友谊。
就读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华文传媒系的白丽苹对于这次的中国之旅有所感触:“这次的中国之旅可以用“实验”二字来形容,由于是第一次到中国,因此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以体验第一手资讯的心态来感受。我仿佛是在“北京实验室”中做“试验”一般;细细的分析我所看到、听到、和体会到的中国生活模式。”
总结这9天在中国的亲身体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梁庭丰表示:“能身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它不只能塑造出具备积极与主动性的性格,同时也能培养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青年组从中国大环境的视角,看中国的社会面貌。”
通商中国青年组“中国体验学习之旅”的顺利举行得到了汉办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鼎力支持。通商中国希望能继续办此项目,让更多对中国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受惠,培育更多双语双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