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通商中国青年组知识交换计划 —“中国: 从山寨到建设科技强国”

通商中国青年组(BCYC)在5月29日举办了第一场通商中国青年组知识交流计划(KEC),约35位BCYC成员们相聚云端,相互分享并讨论了新加坡和中国的科技发展趋势与相关话题。讨论会上,BCYC副会长卢姿卉医生分享了她对中国科技发展及其与新加坡的相关性的观察和看法。

中国的科技技术转型

卢姿卉分享,近年来中国的技术进步迅猛且涉及广泛,中国利用科技转变了金融,房地产,甚至娱乐行业。她强调中国的移动支付(也称为:非现金交易)领域规模巨大,交易金额从2012 年的人民币2.31 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人民币277.39万亿元。

根据中国政府在2015年制定的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显示,中国的目标是在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转向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大家可以从过去10年中国政府不断增长的研发支出中看出其对实现这个承诺的决心。例如,201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为人民币1.76万亿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 同比增长14%,比2012年增长70.9%[1]

卢姿卉鼓励在线的青年组成员们思考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分析哪些方面是新加坡可以参考的。

[1] https://www.21ic.com/news/semi/201802/753100.htm

新加坡的数字化之路

卢姿卉分析了新加坡的“智慧国家”2025计划,该计划分为三大支柱: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她也分享了“智慧国家及数字化政府团队”(SNDGG) 提出的一些里程碑,并举例说明近阶段新加坡如何利用技术抗击新冠疫情。

然而,在使用科技技术的同时,卢姿卉也告诫人们注意数据隐私问题,她也指出许多国家都在个人数据隐私方面面临挑战,如何在科技化、电子化及个人隐私方面找到平衡具有相当的挑战。她也鼓励大家继续思考相关的问题。

新加坡成为“智慧国家”的挑战

BCYC成员们就主题交换了看法,并对几个影响新加坡成为 “智慧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挑战和看法。

首先,大家认为一些国人和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适应能力将是最突出的挑战。以中国为例,其大环境变化不断,因此当地人对人工智等新技术并不陌生,无论个人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新技术所带来的适应阶段。因此,我们必需接收新技术也可能让本地人感到陌生或混乱,但这是必经的过程,也能克服。另外,一部分的国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科技化、自动化所替代,因此更无法广泛地接受新技术。此外,大家也看到一些企业可能认为新技术所需的投资大,且很难在短期得到商业回报而放弃对技术的投资。

因此,大家认为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是个人和企业轻松进入i4.0世界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把日常生活中跨越多个接触点的微小技术变化整合在一起,将可帮助提高人们的技术意识和对科技的熟悉程度。对企业而言,从小规模技术项目着手,则可从较少的投资成本中尝到效率提升所带来的甜头。

另外,中国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也是新加坡可以借鉴的。大家看到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和线下网络生态系统,例如,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支付和物流的连接,使用户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相比之下,新加坡电子支付系统的数字基础设施仍显分散,很难鼓励用户采用。

对于新加坡成为“智慧国家”的目标而言,资源是至关重要的,拥有熟练的工程人才、技术要领和技术基石(即数据)是创造“智慧国家”的基础。例如,清洗和处理数据所需的熟练人才是数据分析的前提条件。与中国相比,新加坡人口基数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所能培养的人才总数量。

总的来说,一个全面涵盖教育、研究和外国人力等多领域的长期战略部署十分必要。培养对工程领域的兴趣,在创新和知识转化方面锁定全球科技技术公司,以及谨慎平衡外来劳动力的引进等诸多方面,都将是影响新加坡成为“智慧国家”战略的关键因素,而创新、整合、国际化则是新加坡的优势和机遇。

关于通商中国青年组

通商中国青年组于2010年由一群学生会员志愿组成,并获通商中国东游记委员会鼎力支持。青年组的成立与通商中国愿景和宗旨相符合,即向新加坡青年推广双语双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在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中如虎添翼。青年组为组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来自不同学府,志同道合的在籍学生沟通交流。为促进不同年龄层的知识与专业分享,青年组也定期主办闭门分享会,邀请知名政商领袖与专家学者分享经验之谈。

若想加入通商中国青年组,请发电邮到: bcyc@businesschina.org.sg.

本文由通商中国青年组成员黄嘉雯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