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通商中国青年组展开了一趟“牛车水历史文化之旅”。怀着满腔的好奇,24名青年学生在本地著名文史工作者韩山元先生的带领下走访牛车水,参观了原大华戏院、原南天大酒店、海山街口、广合源街、史密斯街、水车街、万拿山等,籍此更深入地了解本地的文化及发展历史。参与者当中也包括了三名来自裕廊初级学院的通商中国实习生。
韩山元先生拥有约30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堪称新加坡历史的活百科。当天一早,学生们首先来到了原大华戏院,听韩老先生讲述有关大华戏院原主人余东璇以及余东旋街的故事与由来。当年,大华戏院的班主得罪了常去戏院看广东戏曲的余东璇太太,余东璇便索性将戏院买了下来让太太当班主。据说,余先生是个很有魄力的先贤。为了做到最好,他还请来英国工程师帮他设计戏院与酒店,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南天大酒店也成了新加坡第一栋有电梯的高楼,是当时最摩登的建筑物。别具特色的南天大酒店五楼餐厅曾是战前新加坡的社会名流以及著名文人达士聚会的地方,包括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名人(如徐悲鸿、刘海粟、郁达夫)雅集的地方,这也显示了新加坡与中国长久以来的友好关系。
除了正史,我们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原来前星洲日报编辑郁达夫先生曾经在该酒店宴客,而那竟然是他与妻子的离婚宴!相信郁达夫的举动也是现代人从未想过的吧?是人们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得更保守了吗?还是郁达夫的思想过于前卫?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接着,学生们来到海山街,也就是克罗士街上段的街口,听着韩老先生用萧瑟而沉重的口吻讲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日军为了报复让日军有伤亡的星华义勇军等反抗日军的团体,实施了‘检证大屠杀’,据不完全的统计,约有五万人被处死……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欠全新加坡华人的一笔血债。”他沉重的声音中透着一股悲伤,让人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惨烈情景:随着日本军官一声令下,机关枪吐出了火舌,面向大海,双手被反绑在背后的男丁们一个个倒下……接着,我们传阅了一些日本军在大屠杀时拍下,又在撤出新加坡时未被销毁的照片,如砍下人头等震慑人心的照片,看的人都沉默了。
下一站,韩老先生带领学生们领略了一段早期移民苦力的血泪史。大家来到位于广合源街(宝塔街)的 “猪仔馆”。广合源街是百余年前“猪仔馆”最集中的一条街,现仅存于新加坡又或许是全世界的“猪仔馆”遗址就位于37号。一直以为“猪仔”是指没长大的小猪,没想到是活生生的人!人贩把他们骗上了船,美其名曰“契约劳工”,但年复一年地压榨他们的血汗,使他们成了所谓的“猪仔”。
来到了新桥路,韩老先生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这里曾是说书先生的聚集地,仿佛看到了真正的说书先生就在我们面前。说书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他们除了说书,还会“播报”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是当时许多没机会受教育的百姓得知国家大事的管道,就好像现在韩老先生为我们讲述新加坡过去的历史一样。途中,学生们也听说在1953 年至 1956 年间,新加坡的青年学生还曾经发起反黄运动,来反对当时泛滥的黄色文化。
在史密斯街(戏院街),学生们参观了一家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戏院:梨春园。1908年的中秋节晚上,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同盟会要员曾到那里观看粤剧演出并发表演说,鼓吹群众为革命贡献资源。韩老先生的解说,让只是略懂新加坡历史的学生们了解到新加坡也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最后,韩老先生介绍了水车路的来历,是当年印度人用牛车载水贩卖的地方,牛车水也因此而得名。学生们也得知了阿裕尼路原来是以本地的显赫阿拉伯家族命名,以及先贤陈金生捐钱建筑麦里芝蓄水池的故事。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的活动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大家不仅了解到了前人为生活奋斗的辛酸血泪史,以及许多可歌可泣却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更对新加坡与中国在历史长河中不可分割的关联,有更深刻的体会。因此我们不能辜负前辈们付出的血汗,要朝着“双语双文化 世界无限大”的目标努力。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我们应该保留我国的多元性,因为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让这些宝贵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试想想,如果我们年轻一辈的国民都不去了解这些故事,那么在10年后、20年后,这些故事是否都会消失了呢?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文章撰写:梁铈之、林宛蓉、陈元浩(裕廊初级学院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