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9日,通商中国与国家图书馆联办了一场 “Eye on Asia” 线上活动会,题为 “中国金融业(及其对亚洲的影响)” 。特邀嘉宾为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总监谢栋铭先生和人生学院创始人、讲师及作家沈文才先生。两位演讲嘉宾分享了他们的行业见解,并向有意加入中国金融业工作的与会者提出建议。此次线上活动共吸引了200名参加者。
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要参与者
谢先生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中国金融业的现况和前景。他说,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业的主轴,而中国也将继续成为全球银行业的增长引擎,以约四分之一的全球行业资产创造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行业利润。
对宏观环境、政策方针和监管变化保持敏感
由于银行在支持中国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谢先生指出,业内人士需要对宏观环境、政策方针和监管变化非常敏感。他以中国的共同富裕政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为例,加以说明。谢先生指出,如今银行已经看到或期待看到中国不断增长的制造业带来的市场变化,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可能因房产税的推动而出现新的供需现象,此外还有中国的乡村振兴,这些都是共同富裕政策的一部分,目的在于通过高质量增长缩小经济的不平衡。
谢先生引用了最近针对发展战略所做的银行家问卷调查,强调中国银行业业在“十四五”规划中的三大经济重点为: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他认为,金融科技接下来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区块链和大数据的发展非常有利于解决银行推行普惠金融时遭遇的痛点。
在中国银行业中做一个有创造力和数码意识的人
谈到中国金融业的职业前景,谢先生说,在中国年轻又充满活力的银行业里,具备创造力和数码意识是脱颖而出的不二条件。他强调,能力比年龄更重要。
做生意前,先学会做人
第二位分享嘉宾沈文才先生则以不同的视角从中国的商业文化角度看其金融业。作为一名具备丰富中国市场工作经验的前投资银行家,他认为在中国谈生意之前,首先要学会建立关系和信任。他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为例,分享了三个“贴士”。
(一)在饭局中和微信里建立人脉、促成合作
沈先生建议大家开设中国社交媒体账户如微信和微博,并定期更新。他指出,在中国,社交媒体账户不仅是沟通工具,也是个人名片,能让客户更了解你。此外,通过关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和信息,也能为你和客户之间找到共同话题,提供突破口。沈先生谈道:“在中国,生意不是开会谈成的,而是在饭桌上和微信里谈成的。”
(二)通过头衔和“规矩”识别决策人
沈先生详细地向大家解释了饭局上座位的排序,并强调“了解个中的玄机,你就能识别谁是决策人”。但他同时也提醒与会者要同样礼待基层员工,因为他们可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谈判是一门艺术
沈先生提醒与大家,谈判是一门艺术,谈生意务必要给客户留台阶,这也是为自己多留一条路。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在问答环节中,与会者问两位演讲嘉宾喜欢中国银行业的哪方面,沈先生回答是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市场规模,谢先生表示赞同,并推荐有兴趣投身金融科技领域的人到中国发展,因为中国的人口庞大,具备大量的大数据可供分析和应用。
谢先生的回答引申出下一个问题,有与会者问:“既然中国人口庞大,竞争力也激烈,新加坡人要如何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分一杯羹?”沈先生以自己为例,表示市场永远需要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因此,新加坡人不是和14亿的中国人口竞争,而是和那些能够让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人竞争。谢先生附和表示这便是新加坡人的优势,我们应该善加利用。
通商中国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Eye on Asia”的创始合作伙伴,支持其举办的众多活动,旨在为新加坡社群提供中国发展趋势和情况的相关信息和分析。
本次线上分享会的视频已上载到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