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第二天 多样化角度令参与者发人深省、耳目一新

前一晚与通商中国赞助人李光耀先生的对话会暨晚宴是整个会议的高潮。第二天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让我们聆听到商业领袖和思想家更精彩的谈话。首先就是以中国政治社会环境变迁展望为主题的学者圆桌会议。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会长郑永年教授以他对中国政治体系的观察展开了讨论会。他指出,虽然中国共产党走向民主道路还未立下正式规则,但是它的强处在于它为党的领导层设立了任期限制,以避免个人独裁。

“65岁的年龄限制对中国共产党很有效,因为党的更新能力很快……当新加坡初次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它觉得中国很老;而如今是中国觉得新加坡老。”对此,大家哄堂大笑。

路透社的中国特派记者林洸耀先生也分享了他对中国政治体系的两个“S”:Surprise(惊喜)和Secrecy (保密)。他表示,虽然习近平和李克强很可能成为中国的未来领袖,但是也不能排除惊喜,毕竟一切还没成定局。

同样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Dr Kerry Brown也描绘了矛盾的情景:中国是迅速转变、富有活力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但也是极受控制的体系。

他为新领导和政治过程提出了合法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将怎么与专业人士、中产阶级、移民劳工和农夫等不同组织立下社会契约?它是否会显示出坚强的政治决心和独特的政治气息?”

的确,接下来的演讲者,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人民怎么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语言和礼仪。

他以线图表说明四个在党代表大会中最经常使用的政治词语,并总结:“中国共产党有规范的语法,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其实政治词语有生命,和我们一样生老病死。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股票市场。”

总结讨论,演讲者对中国共产党都抱着乐观的态度。郑永年教授为他的看法给予理由:“从1945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不少危机。随着领导层的改变,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北京网站Umiwi.com的编辑戈扬表示,这场讨论会生动有趣。“媒体把演讲者刻画成非常严肃的人,但在这场讨论会中,我看到他们不同的一面——他们很直接,而且愿意向彼此发出疑问。我从这场讨论会学到很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看到中国不同的一面,和我在中国时所看到的中国很不同。”

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会长芮效俭先生,在当天的闭幕午宴分享了他对中美关系的见解和观念:“观念是重要的。美国媒体为中国塑造了负面的形象…… 要确保中美关系有正面的发展,就必须对中国持有中立的态度。媒体在为中国塑造正面形象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领导的巨大挑战是民族主义的崛起。不过,芮效俭先生对中国领导表示有信心,因为他们有前车之鉴,并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他引用了胡锦涛的“和平崛起”为例,说明中国的软性外交实力。

他总结:“只要领袖有准备积极的维持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将保持良好。”

通商中国总裁刘燕玲女士在闭幕辞中感谢了演讲者、各国代表和赞助伙伴,并肯定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如果中国打一个喷嚏,全世界将会感冒。”

绅胜丰盈实业总裁林悟先生同意刘女士的观点。他也赞扬闭幕午宴的演讲内容:“芮效俭大使见解精辟,尤其是对战争的分析。很少人能这么勇敢地对中美关系提出警惕,教导人们该怎么做。”

总结一天半的论坛,亚洲新闻台主播郝慧冰谈及这次论坛她最喜欢的演讲者乃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陆伯彬先生,她说:“陆伯彬对中国有独特的看法,即中国在强大的同时,也深化了它的脆弱,比如收入和机遇差距不断扩大。我从这个论坛所学到的,是对中国有了完全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