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未来:过渡还是转型?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倒数一月之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在这时期,为了解答大家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疑虑,通商中国联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于10月5日(星期五),举办了《透视中国系列》之“中国的未来:过渡还是转型”座谈会。大约500名通商中国董事会、高峰汇成员、本地华社知名人士、通商中国会员、公务员、公众人士以及学生出席了这场论坛,聆听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及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讲解中国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改革,和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趋向。

首先,薛澜院长分享了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上的回顾与展望。自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历了四大转型:在经济系统上,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在产业结构上,中国已逐渐从农业市场转变成关注服务行业;在社会形态上,大量人口年年从乡村流入城镇,而社会也从封闭转变成开放的;最后在治理结构上,中国政府则是从一个权威的态度逐渐转变成有公民参与的现象。薛院长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稳定的政局,另外,国人改变思想,摆脱意识形态束缚,和勇于实践,坚持渐进式改革开放也是成功的因素。对于中国未来会面对的挑战,薛院长建议构建社会共识、提高经济质量、继续改革开放,及完善治理体系。

接着,孟庆国副院长与观众分享了中国政府转型趋势与管理创新。他谈到中国政府的第一个转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从一个政治职能主导的治理模式转变成经济职能主导。然而为了发展经济,中国社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保障,在2003年SARS事件之后,中国政府便经历了第二个转型,转向一个社会职能主导的治理模式。而到了目前,服务形政府不仅在价值理念还是职能体系方面,都以社会为重点,特别关注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取向,并以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为主导。 另外,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也已逐渐转变成使用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及信息化手段来执政管理。

杨燕绥教授则针对中国老龄社会和养老保障问题提供深入浅出的分析及探讨。她指出2010年的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在未来20年里,中国将近20%的人口将达到65岁以上,使中国晋升成超级老龄化社会。然而未富先老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她建议中国应尽快实现即老即富,让老年人有资产,年轻人有人力资本。杨教授觉得中国政府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提供给老年人一个好的养老保障法,其中必须包括好的养老资产结构、医疗保健计划,及房产政策等。

论坛的互动环节主席是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校长兼通商中国董事,徐冠林教授。徐教授甫一启动现场发问,与会者纷纷踊跃提问,而演讲嘉宾们也都耐心一一解答,并对提问的素质表示赞赏。

对于这场论坛,通商中国总裁刘燕玲女士表示:“要充分把握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带来的无限商机,就得对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有更深入而及时的了解。我希望大家能善加利用通商中国这个平台,掌握中国的律动。”刘总裁也对这次有机会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再次合办论坛,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与深化影响,感到荣幸与欣慰。

此次论坛加深了本地民众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不仅获得与会者的充分肯定,也获得媒体的广泛报导,可见新加坡社会各阶层对中国时事的热切关注。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