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数学生论坛:双语双文化 新加坡青年的独特优势

7 月28 日(星期六)上午,通商中国首次与莱佛士书院合作,举办了一场“中国商数学生论坛”。历时半天的论坛主要以华语进行,主题是“双语双文化 新加坡青年的独特优势”。

中国商数学生论坛(China-Quotient Student Forum)举办的宗旨,是为启发新加坡学生与时俱进,认识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加强他们的“中国商数”、为把握未来新机遇做好准备。

这一次的论坛主宾为财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通商中国董事杨莉明女士。杨莉明政务部长于1986年毕业自莱佛士初级学院,是莱初的校友。她在论坛上同另外两位年轻且富有中国经验的嘉宾,同出席的700多名来自莱佛士书院和各个中学、初级学院和大专院校的学生,分享了本身的双语双文化优势如何帮助他们发展在中国的事业。

其中一位分享嘉宾是前《海峡时报》记者沈绮颖,她目前是一名驻北京摄影记者。尽管父母在家多用华语与她交谈,这名新加坡女子中学(SCGS)的毕业生却不时感叹自己对鲁迅的认识始终不及对莎士比亚的多,更多时候她是用英文思考的。被派往中国担任《海峡时报》特派员的五年当中,她渐渐对中国及其独特的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论坛上用流利的“北京腔”,通过摄影镜头,向与会者展示了她对北京“鼠族”这一边缘族群的思考和诠释。所谓的“鼠族”,指的是一群租住在大城市办公楼地下室或破旧防空洞的火柴盒般狭小空间的低收入农民工。

而论坛的另一位分享嘉宾则是毕业自北京大学的新加坡旅游局经理郑泽林,一年前他在私立机构附属计划下被借调至国际旅游网络公司TripAdvisor,现已回到旅游局服务。他同样以图片展示的方式,介绍了他在中国留学和旅游的写照,分享他如何通过参与多项国际性活动与其他外国留学生交流的经历,例如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者项目、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国际教会活动、国际学生节等。当他初到北京的时候,他也曾经受到很大的文化冲击;而毕业后的工作体验,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国经商环境竞争的激烈。

通商中国蔡天宝主席、诸位董事以及刘燕玲总裁也出席了此次论坛,同青年学生们互动交流。刘总裁在致词中说道:“我们今天从杨部长和两位嘉宾的分享中,不难了解到要和中国打交道,语言的掌握是先决条件。”

在答问环节中,出席者普遍关注的是:在越来越多中国人也积极掌握双语的大趋势下,新加坡人还能给自己的优势设什么样的定位。杨莉明政务部长在回应这些提问时表示,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应该多旅游,并鼓励他们成为“不论到哪里都能够使用的转换插座”,这样就会发现有更多机会大门正敞开着。

学生们在受访时表示,论坛嘉宾们分享了不少独特、非主流但能反映社会现实的经验和见解。论坛也帮助他们更新了对当下中国状况的体认。经过嘉宾们的分享之后,更有学生意识到自己身在新加坡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论坛结束之后,嘉宾和学生们意犹未尽,仍继续留在会场恳切交流。主办方期待着下一场“中国商数学生论坛” 也同样能为学生们开拓视野,继续为发展我国双语双文化事业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