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场通商中国青年组知识交换计划——中国之政治经济体

通商中国青年组于2020年11月28日举办了第六场知识交换计划:一个供成员分享和讨论与新加坡和中国有关话题或趋势的交流平台。讨论会上,青年组成员李沐寒分享了如何以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决定。

从北京视角洞察中国政治经济体

沐寒分享,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与历史轨迹注定了其独具一格的政经体系。这也致使西方世界无法通过常规的政经体系解析框架对中国的政经体发展给予较公允之评价。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与三线建设一般被西方学者批评为被狂热思想绑架的发展歧途,然而这种论述恐怕忽略了当时中国所面对的严峻内部挑战以及外部威胁。

他也分享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肇建时可谓饱受“内忧外患”:国内诸多城市无法为急速膨胀的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农村普遍面临农业劳动力匮乏的窘境。2500万名城市学生被发配至农村居住和劳动,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与此同时,1960年的中苏交恶致使两国分道扬镳,身处美苏平分天下的冷战两极格局迫使中国开展三线建设计划,即将东北及沿海地区之重工业设施迁至内陆省份。他认为这些艰巨的计划固然给建国初期的中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生命代价,然而最终让新中国在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保持了主权的独立。

沐寒认为,北京当今的政治经济考量大致未曾偏离建国以来的内政优先方针,即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框架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中国执政党的合法性源自其能够维系国家的经济繁荣,然而这注定将催生出一代更加向往政治自由的公民阶层。与此同时,中共亦须在维护其马列主义纲领的基础上,不断对官方论调进行调整,以容许更大幅度的市场开放。这些内部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领导层所面临的挑战。外国观察家在尝试评价中国政治经济现状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上之多方面。

评估中国当今及未来之发展要务

沐寒也观察到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与经济实力的提升导致其他大国愈加警觉。他分享道,美国对其太平洋彼岸的新竞争对手日益提防,并执行一系列对华不利的贸易条件与关税。美方的不断施压致使中国对其长期实行的出口主导贸易政策做出调整,从而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模式,通过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证经济在外部环境冲击下依然能持续发展。

他认为,随着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对扩大政治权益与自由的诉求也将随之提升。目睹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社会主义阵营饱受政治动荡与经济混乱的北京当局深知不考虑当地实情,盲目追随西方自由主义的危害。中国的政治发展因此建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谨慎平衡基础上。近年来中国高层领导人所强调的“四个自信”勾勒出北京考虑政治开放的前提:唯有坚实的内部环境以及健全的国家体制才能说服执政者在控制相关风险的情况下推行政治自由化的可行性。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世界观的独特性反映在其面对发展选择时的时光格局:许多政策的规划往往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纳入考虑的范围,这在当今世界上可谓绝无仅有。他总结道,唯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传统、内政因素以及近代的历史境遇,方可较全面且准确地评估这个东亚文明的政治经济范式。

关于通商中国青年组

通商中国青年组于2010年由一群学生会员志愿组成,并获通商中国东游记委员会鼎力支持。青年组的成立与通商中国愿景和宗旨相符合,即向新加坡青年推广双语双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在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中如虎添翼。青年组为组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来自不同学府,志同道合的在籍学生沟通交流。为促进不同年龄层的知识与专业分享,青年组也定期主办闭门分享会,邀请知名政商领袖与专家学者分享经验之谈。

欲加入通商中国青年组,请发电邮至: bcyc@businesschina.org.sg.

本文由通商中国青年组成员翟梓涵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