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开始推出的“新跃当代中国讲座”系列于今年10月21日再度举行。通商中国与联合早报及新跃大学联办今年的讲座 –“21世纪的华语电影”,探讨全球化的时代会如何影响华语电影;华语电影主战场的中国市场今天又是怎么样一幅景观。讲座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国第四代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先生,和影评家、制作人、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焦雄屏女士来和大家分享北京和台北的观点和看法。长达2个小时的讲座不仅让近450名观众浅识近代中文电影的发展概况,还观看了教授们分享的各年代电影代表作。
在讲座里,谢教授表示:“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分第几代作品”。归根究底这是因为中国半个世纪里以来有很大的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各代导演得到的启发、灵感都来自当时成长岁月的环境。好比中国第四代导演,谢教授本身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他最想拍的是一部有关文革的电影,以记录并向年轻一辈展示当时的情况。
随着华人电影界近年出现爆红的大制作,如“卧虎藏龙”等,国际电影业界人士也越来越关注这个华人市场。但焦教授觉得在台湾和香港的电影圈里还是有很多导演并不受国际市场的需要所束缚。他们反而选择适合本地观众口味的素材,拍摄面向本土市场的电影。同样的,也有许多观众选择支持本土制作,促使本土电影崛起,掀起了一阵本土电影热潮。例如,最近大受欢迎的香港影片“桃姐”和台湾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都非常深入民心。
到场聆听的有100多位对“第八艺术”感兴趣或是想成为新加坡未来导演的学生。在新加坡电影协会会长陈继贤主持的答问互动环节,观众们发问踊跃。其中一位问新加坡片子该如何打进中国电影市场。焦教授回复时表示,新加坡电影其实非常有发挥空间,本地导演梁智强和陈子谦拍的片子也不错。然而新加坡电影的挑战在于太多新加坡式的英语,外人并不太容易了解故事内容或双关语的幽默。
“新跃当代中国讲座”系列由通商中国、联合早报、新跃大学于2011年开始推出,邀请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及公共知识份子以华语进行演讲分享他们的洞见。讲座旨在由置身於趋势之中的专家学者们现身说法,道出在当代中国第一现场的场景及身历其境者的感受和观察。